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五层面、六深入” 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发布时间:2017-03-15 11:09:00; 阅读次数:

 为进一步落实《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关于实施“质量保证体系完善行动”的重点任务,“确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把学习者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作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标准,强化人才培养全程的质量监控,完善由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反馈与改进机制,全面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以教学质量监控为抓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实施背景

(一)教学质量信息采集、反馈局限于学校内部,不能体现开放性。

(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环节等标准建设缺乏实践性、职业性特征,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变化。

(三)教学质量监控缺乏开放性,未能形成学校主体、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多主体运行机制,不能满足工学结合、校企密切合作的职业教育要求。

(四)缺少系统性的数据化操作管理平台的支撑,较难实行动态管理。

(五)评价主体仅限于学校这一单一主体,未体现多元性。

(六)评价途径局限于课程考核,评价依据过多倚重分数,未能体现能力和贡献这一核心指标。

(七)评价手段单一,局限于考试,未能适应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思想,未能表现“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能反映对学习过程要素的评价。

二、建设目标

适应“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需要,成立由学校、科室、学生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机构,建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课程体系监控评价的基本规范;以标准化建设为基础,制度化建设为保障,“二率”、“三合格”、“四满意”为主要指标,分阶段构建全方位、全过程覆盖,制度严密、评价公正、指标科学、操作性强的全程监控体系,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学校评价模式。

“双证”制教育为依托,以贡献和能力为依据,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以能力为核心的评价机制,通过学习过程评估、课程考核、企业实践评价等途径,以教考分离为手段,形成对学习效果的全程评价体系。

三、工作举措

(一)学校层面。进一步明确学校基本办学方向,改善办学条件,夯实办学基础,规范管理,修订或制定各类质量标准、管理制度、工作规范、实施流程、考核评价,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晰,促进学校层面保证办学目标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的建立。

(二)专业层面。修订完善专业建设制度与流程,建设途径与质量评价体系,形成专业建设基本质量标准,使专业建设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建设专业建设预警机制,重点监测专业的适应性、招生就业状况、结构布局;建立校企合作预警机制,重点监测合作的数量、质量、功能性、有效性;建立服务能力预警机制,重点监测社会服务项目数量、参与程度、收入、效果等,促进专业层面完善办学基础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的建立。

(三)课程层面。修订课程管理制度,建立课程评价制度,总结课程开发方法,改革课程教学模式,使教学工作状态渐入佳境;建立课程建设预警机制,重点监测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关联性、课程标准与课程内容的切核合性、教学方法和学生情况的适配性、教学资源建设的支撑性;建立实训教学预警机制,重点监测设备配置情况、项目开出率和吻合度、基地建设管理使用等,促进课程层面满足办学需求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的建立。

(四)教师层面。修订教师聘用、教师培养制度,完善教师配置、师资结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评价标准,发动教师全员参与,使教师队伍能充分满足教学质量提升的需要,建立师资队伍预警机制,重点监测师生比、队伍结构、带头人能力和影响力、骨干教师教学服务研究能力、兼职教师队伍水平结构数量,促进教师层面强化办学保障自我质量保证机制的建立。

(五)学生层面。修订学生管理制定、德育教育制度,完善学生素养和行为标准、考核评价标准等,强化班级建设和管理,继续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开展全员育人,使学生素质持续提高,促进学生层面提高办学效益自我质量保证机制的建立。

四、工作过程

(一)健全组织机构

在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学校首先成立由教务科牵头,企业专家、教研组和学生共同组成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制定《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建设方案》。

(二)狠抓“六个深入”

质量监控过程中,重点做到“六个深入”。深入开展教学常规检查,督查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实训教学执行情况;深入课堂听课,广泛开展教学大比武,评价教学和学生技能学习情况,考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推行效果;深入教学实习、顶岗实习环节,了解学生技能提供、职业素养养成情况;深入开展教研会、疑难问题研讨会等专项活动,有针对性解决突出问题;深入开展学评教、校企联席会议、家校沟通会等活动,广泛收集学生、家长、企业意见和建议,使教学紧跟市场需求;深入推行教考分离,通过过程评价、技能鉴定、技能竞赛、作品展示、企业实践评价等途径,检验教学质量

(三)实施多元评价

学校发布了《学生学业评价实施方案》,各专业各学科制定了标准化的评价指标,通过学习过程考核、学习效果考核、技能鉴定考核、工作业绩考核等多样化评价方式,构建了校、企、生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三化”评价体系。

依据中职学历教育要求,采用校级统考检测学生文化素质。根据订单产品的质量要求制定检验标准,在课堂内,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团队评价等考核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完成过程性评价。课程结束后开展课程项目、考试考核、学习成果评比、技能鉴定、综合项目实践等实施终结性评价。

在教学实习环节,由指导教师遵照产品工艺标准和质量检验制度评定质量,将评定结果计入工作业绩,实施以岗位能力、职业素养为核心的综合评价。顶岗实习期间按企业制度实施工作能力和业绩评价。

专业课程内容中的情境设计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设计,使过程考核贯穿于每个情境实施的全过程,形成了以“双证”制教育为依托,学习过程和企业实践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坚持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从三方面实施,组内互评、自评,老师评价,企业对“订单”加工产品质量和实习过程中岗位胜任能力评价等多主体互动的评价方式。终结性考核采用教考分离,采用校内集中命题,聘请合作企业、高校专家第三方命题,统一考核,统一评价的办法。

五、成果成效

(一)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建立了专业教学常规质量监控机制。规范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设计等教学环节建设的探索,根据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专业课程注重实践和实训环节,强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建立学生评教、教师评教、学校教学常规检查等教学质量督导机制,开展校企合作环节的实训实习质量监控及顶岗实习期间的质量跟踪调研,定期反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部分常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序号

常规质量监控机制名称

1

学校教学常规检查

教师组织教学违规检查登记

2

实训场所日常实训检查记录

3

学年度教学(授课)计划

4

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5

实训(实习)项目开设计划

6

实训(实习)教学进度检查

7

教学日志登记

8

教师评教

班级学风评价(考核对象:任课教师)

9

班级学风评价(考核对象:班级)

10

学生评教

11

学校教育教学考评汇总

学生德育考评

12

月度教学业务考评

(二)构建了教学质量标准监控流程

通过建设,构建了教学质量标准监控流程,制定了监控标准,按照“二率、三合格、四满意”的质量监控目标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通过综合评估专业建设成效、课程体系改革效果、课程开发质量、课堂教学质量、教学业绩评估等,全面构建质量监控体系。

111.jpg              1111.jpg

教学质量监控流程

(二)改革了学生学业评价体系

学校(专业)为评价主体的基础上,引入企业、行业、社会共同实施评价,多方参与共同制定全面、精细的评价指标,将文化知识、基本素质、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市场需求纳入评价标准,将过程评价与阶段评价相结合,既关注整体,又兼顾局部,多方互动,建立了面向学习全过程的第三方全程参与的学生学业发展性评价机制探索出了可实践的实施途径。

通过评价机制的建立,使得专业改革和发展更加全面深入,更加贴近产业发展趋势,教师联系企业更加紧密,带动了“双师型”队伍素质提升,促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丰富和完善校企双主体育人,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和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12345.jpg

      “三化”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