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1年省教学成果 > 阶段成果

阶段成果-基于校办实体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

发布时间:2021-09-27 14:25:31; 阅读次数:

2017年四川省第三届教育发展改革研究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

 

基于校办实体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

——《产教融合制度建设试点》项目研究报告

邓仕川  吴小平  王杰光  侯永波  黄立群

(广元市职业高级中学校)

 

摘要:如何紧密联系产业和教育,一直是产教融合的关键。广元职高在实施四川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时,从自身客观环境出发,以新结构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成果为指引,基于全产业链创新模式,基于市场需求创新路径,创办多类别多性质的校办实体,构建“5+1+1+1”产教融合机制,在具体的产教融合项目实施过程中寻求文化融合,参与各方逐渐成长为具有共同价值取向和利益的产教融合共同体。

关键词:产教融合;共同体;校办实体;新结构经济学

 

2015年2月,四川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开展四川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通知》(川教改办〔2015〕2号),广元市“产教互动、深度融合运行机制建设”项目被确定为改革试点项目,广元职高被市教育局指定为项目实施的重点学校,着力研究探索校企合作机制、产教融合模式等内容。在2016年中期督察后,学校的建设成果“5+1+1”合作机制(即每个专业与市内外5家企业、1所高职院校和1个行业组织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共同开展“课程共改、师资共用、基地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五项合作,校企“责任共担”,产教“文化共融”,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被四川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工作简报形式专题转发。在此基础上,学校确定了兴办一个实体,对接一个专业群,建设紧密型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设思路,建设一站式集成化产教融合基地,形成5+1+1+1的产教融合机制。经过深入探索、研究、实践,形成了一些成果和经验。

一、概念界定

(一)校办实体

本项目中的实体限定为经济学范畴,指构成的本体(如价值实体)或单位(如经济实体)。本项目中的校办实体,指学校作为主要投入者或责任主体的经济实体或非盈利机构,包含各类形式的校中厂、前校后厂等。

(二)产教融合

产,指产业界,包括政府、行业、企业;教,指职业教育学校、研究机构等,产教融合指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合作,是职业院校为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其具体内容包括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等途径融合,包括专业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等内容融合,目的是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利益共享,共同发展。

(三)共同体

所谓共同体,是指具有相同价值取向或利益的不同个体或组织组建的联合体。对于一个企业或组织,内部员工和管理者构成了一个共同体,外部则与客户、供应商、同行、异业组成合作共同体[1],目的是加强联系,运用各自的智力或资源,共同努力解决各自面临的问题,获取各自的利益。本研究中的共同体,由学校或其内部机构、企业、行业协会、产业联盟、技术研发推广中心等机构或组织组建的以人才培养、技术创新、自身发展、产业进步、社会服务为主要目标的联合体,共同实施并持续推进产教融合。

二、动因分析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合作双方双向决定的关系,而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一厢情愿,只有双方都能够找到合作的双赢利益点,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才够真正实现“产”和“教”的融合,形成长期、双赢、相互依存的稳定合作关系[2]

(一)学校在产教融合实践初期,存在“一头热”现象,究其原因在于双方找不到合作的切入点,而是迫于项目需要或行政指令等方面的压力,为合作而合作,找不到共同利益点,无法形成利益共同体,尽管双方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最终往往是虎头蛇尾,事倍功半。

(二)受制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师资能力或定位,研究能力不强,不能很好满足企业的技术创新、生产变革,存在产、学、研脱节的现象,不但影响着职业学校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是产教融合找不到技术合作切入点的重要原因。

(三)产教融合的过程不仅是物质融合,更重要的是文化融合,而文化融合才是其中的薄弱环节,也是利益共同体建立和良性发展的关键。只有将产业文化与教育文化进行有效整合,消弭文化鸿沟,在共同体层面形成集体文化,才能保证产教融合持续稳步良性发展。

(四)广元地处秦巴山区,经济欠发达,财政收入少,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企业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产业结构不完整、层次低,达不到一般经济发展水平应具有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无法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不能支撑产教融合。同时,政府职能缺失导致的协调机制不健全、财政投入不足,法律体系不健全,行业指导乏力,致使产教融合失去了政府保障,没有健全的体制和配套措施,学校只能自力更生,自我发展。

三、价值取向

借力“5+1+1+1”合作平台,以校办实体为中心整合要素构成,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借助产业优势和力量推进学校师资、专业、课程、教学、学生素质结构改革,优化学校发展模式、体制机制和质量标准等办学要素的配置,扩大学校人才培养的有效供给,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率,更好的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和用人单位需求,增强持续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四、建设目标

5+1+1+1合作机制框架下,以学校专业群为起点,建立产教融合实体,深化多主体间的项目合作,驱动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努力追寻共同价值,培育形成基于校办实体的产教融合共同体。

五、建设内容

(一)夯实基础,兴办多元实体

学校成立了产教融合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统一指挥产教融合过程中的重大部署和重要工作。学校制定了专业建设五年规划,将专业划分为现代制造、信息技术、旅游服务、文化艺术四大簇群,分别建立对应的实体和若干工作室(见下表)。其中,雅致服务公司、产教融合酒店(在建)、美容美发旗舰店(在建)为校企合资股份制企业,各类研发中心或技术推广中心为非盈利机构,各类工作室或基地为上级主管部门授牌的工作机构,附加学校专职培训、技能鉴定的职能结构培训鉴定中心,形成了四类产教融合实体。各个机构侧重日常运营生产和人才培养,工作室侧重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师资培养。

专业实体与工作室建设情况一览表

专业簇群

机构

工作室

现代制造

白花石刻工艺研发中心

汽车技术服务中心(在建)

广元市侯永波名师工作室

文化艺术

广元雅致服装有限公司

美容美发旗舰店(在建)

广元市甘小平名师工作室

广元市甘小平技能大师工作室

信息技术

移动互联网及电子商务

产教融合中心

广元市大学生创业创新俱乐部

广元市创业培训基地

旅游服务

产教融合酒店(在建)

广元市研学旅行示范基地(筹)

 (二)机制引领,奠定建设框架

“5+1+1+1”的产教融合机制,具体包含“三个原则、五项机制”。

三个原则:

1、协同发展原则。把产教融合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充分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和方法,强化整体观念,调整产教融合的结构组成,协调各要素配置及关系,优化环境构成,研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动规律,协调好产业和教育的需求关系,统筹做好企业和学校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转型升级、规模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关系,发挥好职业教育对产业、经济、社会的支撑、引领和带动作用,促进产教融合的“帕累托改善”。

2、互利共赢原则。2014年末,习近平同志正式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借鉴这一理论,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利益既是个体或组织成长的动力,也是目的,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实现了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根据“双赢理论”[3],只有产教融合参与各方都找到自己的利益支点,合作方能持久。

3、协调联动原则。协调联动作为一项行动准则,是产教融合各方的一致行动。需要在文化层面,确定共同愿景,使之成为各主体的成才内动力,树立共同的使命,使之成为产教融合的共同目标和价值追求。在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的实体的协调职能,通过联席会、座谈会、通气会等方式共同研究出现的问题,及时掌握第一手材料,加强沟通与联系,形成学校与企业的协调联动机制,保障合作顺利开展。

五项机制:

1、人才一体化培养机制。

学生共育。按照“建立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2]重点建设任务的要求,与实体或企业深入开展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岗位轮换等合作育人培养模式改革;“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3],在实体经营场所以工学交替等形式推行实景训练、虚实交替等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将企业真实案例、真实项目引入到实体,经过教学加工后融入课程内容,使得教学内容和实际生产内容对接,建立校企一体化育人机制。

多样培养。学校主动对接高职院校,组建对口升学班,开展五年一贯制中高职教育,参与试点院校的“3+3”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与合作企业举办的高校合作,开办新兴专业(方向),培养紧缺型人才;参与国家扶贫开发协会发起的“启程计划”,定向培养出国型人才,构建多样化的人才成长渠道。

员工成长。合作企业享有员工继续教育的服务,学校借助实体的物质条件和资源为合作企业开展员工培训、技能鉴定,实施非全日制中职教育、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创业教育,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教师互用。制定了《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提出“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建设目标,确定“整体规划、梯级培养”的建设思路,通过“送培训、下企业、带竞赛、做课题、建课程、赛技能”,分类别、分层次培养教师,建设校企共同培养、共同使用的教师培养机制。

学校创新机制,派遣或任命骨干教师在实体任职或担任技术顾问,参与实体或合作企业的产品研发,既服务了实体和企业的实际问题,又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教师与企业的共同成长。学校还有针对性的派遣这些教师到高校挂职或参与各类培训,学习教育教学经验和新技术,学以致用,学用互长。

通过学生共育、多样培养、员工成长、教师互用,形成了以实体为平台的人才培养机制。

2、技术合作创新机制

创新是当今时代的大命题,是个体或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的持续动力,是产教融合各方的共同奋斗目标。学校整合高校智慧、行业协会、社会组织、行政资源,借用实体名义服务初创企业的建立和运营,帮助企业制定发展战略,为企业提供项目咨询,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或软件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营销活动,解决企业技术升级换代中的困难,参与企业产品设计和技术攻关,形成了以实体为载体的技术合作创新机制。

3、产业协同进步机制

广元地处西部连片贫困地区,部分属老少边穷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不配套,产业层次低,面临投资少、人才少的困难,不能为职业教育提供良好的支撑和基础环境。在经济新常态下,要改变职业教育发展迟滞的问题,实现“跨越式”发展,教育和产业必须同步转型升级。学校围绕广元市“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发展产业和支柱产业,主动调整专业布局,以校办实体为龙头,带动地方企业探索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电子商务技术、地方特色综合旅游的转化应用,形成以校办实体为龙头的产业协同进步机制。

4、资源互惠共享机制

资源的高效配置是产教融合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在以校办实体为中心的产教融合过程中,需要整合人力、财力、物力、技术、社会资源等各方面资源,使之形成有效的资源系统。实体的设立可以多方引入企业和社会资源,共同出资,成立多种产权形态、多种所有制性质、多种存在形式的实体,实体的人力资源可以来自学校、企业、行业组织或协会,可以互聘、互通、互换,可以聘请职业经理人担任实体经营负责人,实体的软件资源可以从学校免费获得,可以自由使用学校物质环境,可以获取学校的社会资源以拓展市场,等等。在所有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生产经营、社会活动中,学校、企业、实体均可共同使用、共同建设,形成以校办实体为渠道的资源共享机制。

5、责任风险共担机制

产教融合不仅是产业和教育的结合,更重要的是两者要真正融合,一体化发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做到产中有教,教中有产[4]。基于校办实体的产教融合,应对做到产权明显、责任明确、权利明白、义务明了,应当建立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收益共享的保障机制和制度体系,应当在统一的指挥管理体系下,严格执行,精确运作,形成以校办实体为主体的责任风险共担机制。

(三)项目引导,实现共同目标

产教融合作为产学合作的一种高阶形态,必须有效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程序与过程的融合、才能最终达到动机与效果的一致[5]。在建设过程中,以项目为建设形式,做实过程,充实内容。

1、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

为解决中职学校在推进现代学徒制过程中遭遇企业选择难、课程调整难、师傅选择难,管理难、风险高等一系列问题,广元职高以服装专业为试点,建设与专业高度契合的“校中厂”——广元雅致服务有限公司,人才培养团队化、课程体系企业化、教学模式生产化、培养过程契约化、教学评价三方化,并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关系,推进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创新双导师机制,学生职业素养显著提升,教师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较好地解决了现代学徒制的实施环境和供需矛盾,初步探索出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路径和方法。

人才培养团队化。一是师资配置团队化,组建10个教师团队,企业教师担任师傅,分工承担技术技能训练和理论知识教学;二是学徒选拔团队化,实施学生团队和教师团队的双向选择,通过面试和考核,确定师徒小组;三是培养计划制定团队化,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校中厂”自身的产品技术及生产日程设置教学计划;四是过程管理团队化,成立教学管理小组,专业和“校中厂”分别负责为日常教学和生产实践组织安排及考核评价。

课程体系企业化。以“校中厂”的产品为载体改革课程体系,主干专业课依照生产岗位的主要工作过程开设,构建了“1+2=3”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生产化。岗位认识阶段,学徒跟随师傅全面认识岗位;岗位实习阶段,学徒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习“上岗”的基本技能;顶岗实习阶段,学徒成为“校中厂”的试用员工,完成产品从设计到制作的全部生产过程。

培养过程契约化。结对前,学校在“校中厂”《章程》中,明确其责任、义务和人员分工等内容;结对时,专业安排了结对仪式,学生、家长、师傅、教师签订培养协议;结对后,“校中厂”与师傅签订履职协议,规范并督促师傅切实做好学徒培养工作。学校和责任教师签订责任书,详细要求了教师的各项职责。

学习评价三方化。申报并立项《中职生学业第三方评价机制探索》课题。作为学生时,着重对学习过程进行考核和评价;作为学徒时,注重实践能力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和考核;作为即将“出师”的新劳动者时,由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综合考核学生职业技能和水平。

2、白花石刻民间技艺传承发展项目

2008年,作为广元独有的自然资源和民间技艺,白花石刻民间技艺被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但是,在市场经济和现代信息社会的冲击下,年轻一代对民族优秀文化缺乏了解、缺少认同,白花石刻技艺却在慢慢凋落。为落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提出的“传承创新民族文化和民族工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学校组合广元市“两室两基地”——大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研学旅行基地和白花石刻创业孵化基地三个实体,引进四川工艺美术大师入校,建设工作室,创设真实工作环境和研究条件,产学研合作,创新研发、生产、销售、推广手段和方法,构建知识技能完整的工学结合课程,推行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式,实现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摆脱民间技艺传承发展的桎梏,推动藏品、工艺品逐步向产品和商品的转化,提高经济和文化价值,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

在实施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专业和文化艺术类专业的现代设计技术优势,提升石刻文化内涵;应用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现代制造技术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应用移动互联网及电子商务产教融合中心的营销资源,扩大产品销量;应用开展旅游类专业和研学旅行基地的资源,扩大产品知名度;应用名师工作室的开发技术和能力,用生产项目作为学习项目,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设计项目、加工制造项目、销售项目三类行动领域课程,使得传统民间技艺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化、规范化、标准化,将三类课程分别融入信息技术、文化艺术类、旅游服务类专业课程体系,产学互融共通,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应用学校已经取得的“校中厂环境下现代学徒制的经验和做法,组建教师团队,选拔学徒,制定培养计划,按设计、制作、销售三个类别分类培养,强化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管理,实施业绩考核评价机制,用生产标准、市场质量要求评价学生学业效果,建立了民间工艺传承与发展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3、小微企业服务项目

以三产为轴心,以问题为导向,以提升效益、助力发展为切入口,持续服务中小微企业,服务内容涉及政策咨询、人力资源服务、技术服务、文化引领等四个方面具体内容,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

发挥研究优势,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学校定期召开政策沟通会,研讨行业的新政策,将国家发展计划、行业发展动态、市场需求状况等传递给服务的小微企业,帮助企业及时调整业务方向或重心,对一定时期内正在快速成长的企业给予资源倾斜,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发挥专业优势,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在政策许可的情况下,主动利用各类政策性培训机会免费为小微企业的员工提供培训与鉴定。探索非全日制的灵活办学模式,把班级设在企业,组织周边小微企业的员工报名入学,开展“送计划”“送教材”“送课程”“送辅导”“送考试”等系列教学活动,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在线教学。实施工学交替,在旺季到企业开展各类实习,既解决了企业的现实难题,又锻炼了学生技能,用实习课程为企业生产高峰保驾护航。

发挥人才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三年来,有8名教师兼任了企业技术顾问或总监,参与企业6个产品研发,提供技术咨询20余次,帮助企业解决3个服务项目的技术难题、2个协会的建设规划、3个企业的信息平台建设。

发挥文化优势,引领企业增强经营实力。从协会争取资金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专项活动,帮助合作企业梳理制度,提炼文化,编制管理手册,推动企业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和基本文化理念。遴选合格的本地企业,与企业共同建设生产性校外实训基地。利用移动互联网及电子商务产教融合中心、各类活动或大事、帮助企业拓展企业营销渠道,扩大知名度,分析产教融合共同体成员的业务内容,为上下游企业牵线搭桥,打造以学校为纽带的商业链条。

   (四)创新驱动,产教深度融合

不同实体横向联合,纵向拓展延伸,由校企双边合作,演变到校企实体多方合作,进而形成企业社群,逐渐成长为产教融合共同体。

1、模式创新——全产业链融合

衣食住行用,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必要构成。学校在认真研判、思考、分析后,将学校专业对应产业层次从二产业调整为三产业,吸收“全域旅游”“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6]的思想精髓,以个人旅游旅行过程为切入,着力围绕现代服务业的全过程、全时空建设专业,形成了基于全产业链的产教融合实体群。

以旅游服务类专业为起点,建设准四星级酒店的产教融合基地,解决“住”和“食”构成要素。酒店在业务运行中与旅行社、景区、餐饮连锁、其他星级酒店达成合作关系,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中餐烹饪等旅游服务类专业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汇聚资源,逐步形成了以校办酒店实体为中心的旅游服务产教融合共同体。

建设综合性的汽车服务企业,服务“行”构成要素。汽车维修企业实体引进其它汽车服务企业开展战略合作,与旅行社签订长期服务协议,为酒店顾客和社会公众提供检测维修服务,打造汽车技术服务的强有力品牌,为汽车运行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以传承发展民间技艺为抓手,建设白花石刻技艺研发中心,服务“用”构成要素。研发中心聚集文化艺术设计人才、现代智能制造企业、商业营销人才,成为全产业链中一个重要支点,使得传统单一的机械加工专业兼顾工艺设计,为专业发展和改革注入新鲜血液。

建设以设计为主要业务的服装企业,服务“衣”构成要素。服装企业定位层次由加工制造提升为文化艺术范畴,专注高附加值的定制设计,而加工环节则交由合作企业完成,在服装产业内部形成上下游链条,为服装专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保证。

以信息技术专业群为后盾,建立电子商务推广中心,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信息技术生产力支持。与酒店和旅行社联合,建设信息基础,实施OTA(Online Travel Agent,在线旅行社)的全流程服务和O2O业务;与汽车企业实体合作,创新汽车维修服务模式[7];与服装企业和白花石刻中心联合,利用现代设计方法、技术开展CAD设计,拓展网络营销。在五个构成要素中,现代信息技术均是重要支撑和保障,为培养具有跨行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提供了实践土壤。

2、路径创新——市场需求优先

作为新结构经济学的提出者,林毅夫教授曾对发展中国家讲:你们要学习中国发展经济,应该先从轻工业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做起,……,等了你有了工厂有了工人,你再慢慢的积累资本、技术和人才,再投资更高级的产业,一步一步的升级。与新结构经济学一致,文一教授在《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一书中提出了经济发展的“胚胎发育理论”,强调市场在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前期阶段的重要作用,强调市场需求优先,指出了老牌工业化国家之所以把棉纺织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的原因便是全球的巨大市场需求。文一教授还指出,轻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需求,需求的增大要求生产效率快速提升,进而催生了重工业发展壮大,是用“市场‘需求’来驱动和创造‘供给’、按次序进行的‘产业升级’”。

基于以上理论,学校从服装专业为突破,合作企业出生产管理人员,学校共享全市教育系统的巨大需求,与合作企业共同出资合作建设了第一个校办实体。企业成立三年,营业额超过500万元。

在服装企业实体的运行过程中,学校积累了企业管理经验、培养了一批真正的双师型人才,探索了基于校中厂的产教融合路径和模式。在此基础上,学校抓住广元“文旅兴市”战略契机,争取资金,建设酒店企业实体,满足日益扩大的旅游服务市场和广元市教育园区各类学校的培训、会展市场需求,推动旅游服务类专业的产教融合。

第三阶段,学校以社会公众市场需求巨大的汽车服务业为重点,引进汽车品牌的服务标准,与本地汽车服务企业深度合作,兴办综合性汽车服务企业实体,探索围绕重工业的技术服务类专业的产教融合。

第四阶段,以社会责任为出发点,本着促进地方文化发展的目的,在机械加工类专业设立民间工艺研发中心,以新技术应用为宗旨,通过产教融合促进传统专业的转型升级,探索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专业发展。

(五)文化共融,寻求良性发展

文化是个体或组织形成群体的最根本原因,是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团体之所有别于其他团体的根本所在,对群体中的个体具有规范和约束作用。在产教融合过程中,需要努力促进文化融合,使各方都形成相同的思维定势,进而内化为群体内在素质,外化为群体的特色。

文化的整合共融,没有捷径可循,只有在每个阶段每个过程每个环节中求同存异,才能形成群体效应,进而自己相互效仿。

学校方面,主动学习产业文化。在课程内容开发时,从行业协会采集通用规范和准则,将其作为职业素养要求纳入评价指标,使得企业文化渗透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引入“8S”管理,严格执行各项安全须知、操作要点、生产文件;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专项活动,帮助企业提炼文化内涵,提升品牌形象;将优秀工人和企业家、合作企业制度和岗位守则张贴到每个实训室和教室,使得企业文化融入班级文化。

围绕专业布局,结合产业文化特点,科学设计文化表现载体,营造产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企业文化进班级的校园文化氛围。以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国学活动、第二课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以企业专题讲座、优秀毕业生事迹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具有良好职业操守的高素质人才。  

六、建设成效

(一)成长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以校办实体为中心的产教融合,汇聚了教育、企业、社会、行业的资本和资源,凝聚了文化共识,形成了共同发展、共同成才的命运共同体。校办实体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业务规模逐渐扩大,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技术进步致使竞争力逐步提升,学校的校企合作从形式进化到实质,产业对职业教育的技术积累作用得以快速强化,学校的办学质量稳步提高。

学校直接参股企业2家,孵化企业5个,承接企业入驻5个,为企业开立、协助、托管电子商务平台或店铺11个,承接企业活动、竞赛、营销活动21次,搭建信息平台3个,培训企业员工653人次,提高企业人员学历5人,共同开展技术创新3项,提供技术咨询12次,培养培训创业人才44人,聘请企业行业兼职教师21人,专业教师在企业行业兼职22人。

(二)价值发现的利益共同体

通过校办实体的主体功能强化,企业参与动力不足的心态基本消除,合作能力不足的问题明显改善,合作意愿更加坚定,合作动机不再单单以人力资源或经济利益为至上,更多认识到校企的共同发展、产教的深度融合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学校方面,人才的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完善,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对接融合,师资队伍的管理水平、理论水平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校管理制度变革加快,机制改革推进快速,愈发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

企业性质的实体生产总值350万元,盈利34.8万元,实体或学校为企业加工订单48批,生产总值290.8万元,合作企业获得各级政府表彰3次,争取政府资金支持30万元,录用毕业生139人。学校接待各类调研考察学习29次,荣获上级表彰2次,形成教科研成果8项,共同培养了36名技能大赛获奖学生,与企业工学交替2394人次,争取合作企业支持的精准扶贫和教育扶贫项目3个、资金12.5万元。

(三)正在形成“基于校办实体的产教融合模式”

通过基于校办实体的产教融合建设,激发了专业、教师、企业的积极性,提高了产业和教学的合作深度和广度,合作机制长效稳定,合作范围全方位拓展,实体规模不断壮大,通过项目的引导,业务链条逐渐衔接,带动了产教融合机制体制的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人才培养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产业发展有了强有力的支撑,促进了产教深度融合,正在形成“基于校办实体的产教融合模式”。

 

作者单位均系四川省广元市职业高级中学校

 

 

 

 

参考文献

[1]互动百科:共同体,http://www.baike.com/wiki/共同体, 2016-11-12.

[2]张静.关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施中的一点思考[J].亚太教育,2015(34):192-192.

[3]百度百科:双赢理论,http://baike.baidu.com/item/双赢理论, 2014-03-11.

[4]全国政协:产教融合要做到"产中有教教中有产",http://www.rmzxb.com.cn/c/2014-05-08/323374.shtml,2014-05-08.

[5]张社宇,李运萍.中国职业教育制度分析——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151.

[6]散文吧:看完它你就知道全域旅游究竟是个啥,https://sanwen8.cn/p/17drOXI.html, 2016-10-31.

[7]陈闯.基于电子商务的汽车维修与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9):112-113

 

 

 

成果应用

[1]《广元市“产教互动,深度融合”运行机制建设见成效》,四川省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简报》2016年第21期,2016年9月29日

[2]《传承发展没民间技艺,服务文旅兴市战略》,在广元市职教工作会上的经验介绍,2017年5月19日

[3]在2017年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广元市教育局副局长谢正臣,2017年5月19日

 

[4]现代学徒制在“校中厂”环境下的实施路径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17年1期.27-29.获2016年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