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1年省教学成果 > 阶段成果

经验交流材料-四川省职教共同体会议

发布时间:2017-09-27 14:01:33; 阅读次数:

第一届四川省职业教育改革研究共同体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

构建“5+1+1+1”产教融合模式  推进一体化育人

四川省广元市职业高级中学校   王杰光

2017年5月12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很荣幸参加第一届四川省职业教育改革研究共同体学术研讨会,根据大会安排,下面我从产教深度融合,推进校企合作育人的角度,与大家做简要交流,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学校基本情况

学校创办于1985年,地处广元市教育园区,直属广元市教育局,占地近200亩,建筑面积7万余平方米,为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学校以“立德立业”为核心理念,以“敬业乐群,志存高远”为校训,倡导“诚实守信,知行合一”“尚善尚能,求真求实”“重德重业,精育严训”的校风、学风和教风,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深化育人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

近三年,先后获得省教科研成果奖6项,完成省级课题2个,市级课题3个,荣获省级以上技能比赛奖项20余个。学校产教融合的建设成果被四川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专题简报的形式进行过专门报道,并以优秀等次通过该项目专家组的验收。

二、抓住产教融合试点机遇,夯实改革载体

2015年,有幸成为四川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产教融合制度建设”试点单位,学校在原有“5+1+1”合作机制(即每个专业与市内外5家企业、1所高职院校和1个行业组织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共同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的基础上,再兴办“1”个实体,目前,已经建成了校办服装企业、驾校、白花石刻工作室、电子商务推广中心等实体。2016年10月争取中央财政资金2000万元、市级配套500万元,启动了产教融合综合实训基地项目,完工后将实现“一站式集成化”产教融合基地的建设目标,形成完整的“5+1+1+1”产教融合模式,夯实改革基础。

三、推进五项改革,实现责任效益共担,促进文化共融

借力“5+1+1+1”产教融合平台,以校办实体为纽带,教育侧和产业侧对接,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课程、师资、实训基地、资源和育人模式等五项改革,强化责任担当,促进文化融合,“七共一体”,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更好的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和用人单位需求,增强持续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其具体做法是:

(一)课程共改,内容和技能一体。

2014年学校发布了《课程改革方案》,“以企业需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在学校主导下,企业、行业积极参与,高职深入指导,学生主动反馈,五方协作共同实施课程改革。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共同编写出版校本教材 8 本,建成市级精品课程8 门,构建了对接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知识与技能一体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服装设计与工艺、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撰写的《专业人才需求和专业发展改革调研报告》荣获四川省第二届教育发展改革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二)师资共用,教师和技师一体。

近年来,学校为调整师资配置出现的结构性过剩与错位,确定了“整体规划、梯级培养”的建设思路,轮流派遣教师到校办实体接受技术培训,参与工作实践,指导学生竞赛、开展课题研究,实施课程改革,分类别分层次培养教师,建设校企共同培养、共同使用的教师培养机制,基本达到了“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目前,学校已经培养省级优秀教师 1 人、广元市技能大师1人、广元市名师 2 人、市级骨干教师21人,引进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1人,22 名教师在各级各类行业协会或组织担任职务。

(三)基地共建,教室和工厂一体。

学校把建设“真实环境”,服务“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作为基地建设的宗旨和出发点,与企业共同投入,依据企业生产环境和设备配置标准,兴办校办企业,建设标准化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与本地民间工艺坊合作,建设研发中心,探索利用现代制造技术传承传统民间工艺;自筹资金建设技术推广中心,引项目入驻,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四)人才共育,学生和员工一体。

按照“建立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重点建设任务的要求,学校制定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导意见》,与企业深入开展订单培养、岗位轮换等合作育人培养模式改革;“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工学交替等形式推行实景训练、虚实交替等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真实案例、真实项目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职业兴趣,推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改革。依托校办实体,开展“校中厂”环境下的现代学徒制探索,与大企业合作实施订单培养、岗位轮换等培养模式改革,使课程内容更加适应岗位要求,较好地解决了毕业生就业岗位胜任力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的结构问题。

(五)资源共享,学校和行业一体。

学校和校办实体主动加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职教集团,通过承办技能比赛,加工企业产品,服务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培训企业员工、农村转移劳动力、退伍军人,开展创新创业、社区和成人教育,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行业、企业通过设立奖学金、共享技术文件,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开办新专业、共建经营实体等,强化了校企协同育人。高校通过共享智力、管理经验、校企合作平台、数字化资源、政策信息等,推进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

(六)责任共担,风险和效益一体

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了《校企合作管理办法》,规定了各自的责任与义务,建立了过程共管、责任共担的合作保障机制,保证了合作有序、持久、深入、有效。与校办实体签订《共同培养协议》,明确各自的责任与义务,建立过程共管、责任共担的合作保障机制。在“订单”培养中,由企业选择新生,毕业时由企业面试,保证订单人才培养质量。在现代学徒制试点中,校企共同组建“师傅”团队,共同面试、指导、考核学徒。岗位实习时,学校教师负责安全纪律管理,企业教师负责技术指导。承接企业订单或工学交替时,残次品纳入实体的生产经营成本,解决了生产性实训难以开展的关键问题。

(七)文化共融,教育和产业一体

学校以“立德立业”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理念,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围绕专业布局,结合相关产业文化特点,科学设计文化表现载体,营造工业文化进实体、产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企业文化进班级的校园文化氛围。将行业通用规范和准则作为职业素养要求纳入评价指标,引入“8S”管理,使企业文化融入班级文化。以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国学活动、第二课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以企业专题讲座、优秀毕业生事迹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具有良好职业操守的高素质人才。

四、主要成效

(一)适应市场需求,办学主体更加柔性。

“5+1+1+1”产教融合模式下,学校主动优化专业设置,组建了交通制造新技术、现代旅游服务新业态、现代文化创意新模式、信息技术新产业等四大专业簇群,初步形成了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专业与企业“依据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教学空间和课程模块”,“按照企业真实的技术和装备水平设计理论、技术和实训课程”,构建了特色鲜明、贴近产业需求、满足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的课程体系,建立了校企共同参与的课程改革实施流程和管理规范,形成了多方参与的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的联动开发机制。专业更加适应产业和职业岗位,课程内容更加适应职业标准,教学过程更加适应生产过程,行业企业高校深度参与,办学主体的边界“模糊”,柔性化程度逐步提升。

(二)产学深度合作,协同育人更加包容。

通过“七共一体”产学合作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各专业均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了理实一体、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行业高校“穿针引线”,学校和企业成为育人的双主体,工学结合贯穿了教学全过程,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和工作实践进一步整合,教、学、做更加统一,学生学业评价更加全面、科学、有效,中高职衔接更加紧密,社会培训效益更加突出,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包容性更加丰富。

(三)机制创新完善,办学效益更加明显

学校多渠道吸引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和其他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办学,教师素质明显提高,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校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校园文化日益浓郁,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学校发展活力日益显现,办学效益逐步提高。

学校建立了“一个重点、两类结合、三级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60%以上,教师培训制度更加完善,队伍结构更加优化,专业能力不断增强,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学校建设了体现专业特色的集实训、生产、培训、研发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和产教融合基地,完善了基地共建、共管、共享、共用机制,实训设备配置水平与技术进步要求更加适应,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实训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各位领导、专家,各位同仁:

在特色发展职业教育的道路上,我们才刚刚起步,也热忱地欢迎大家提出宝贵的指导性意见。学校将继续深化“企业+高校+行业+实体”的产教融合模式,持续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努力提高办学质量,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积极的工作态度,克难攻坚,锐意进取,谱写职教人自己的精彩篇章。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