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市职业高级中学课题组
(二)需求动因分析:“把握方向,适应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文件,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作为“十二五”期间职业教育的新任务、新内涵、新使命、新要求,并把满足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需求作为民生工程来抓。学生追求更高层次的学习机会、家长期待子女获得体面就业的能力,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促使学校和教师去顺应、去面对,这些都理应成为我们研究的动因。
(三)问题决定课题。我们的学校走过了职业教育规模发展的时代,我们的教师也大都经历了这一时期繁重的教学任务,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专门关注和研究中职升学工作,对口高职升学的教学和管理处于相对薄弱的研究地位,毕业班管理经验不足,管理和质量评价的机制缺失,全凭教师的良心和自觉性,教师个人的好恶和水平决定了毕业班的最终结果。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思想,运用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依据《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范》,通过质量建设和管理,让教师掌握科学的教育技术,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在总结和反思中构建起一套稳定的毕业班管理方案,是本课题研究的初衷。其立足点就是把问题转化为课题,研究和解决实际的、有价值的问题,引领教师成长,用规范和科学的管理来决定毕业班的最终结果,进而实现内涵发展的目标。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意义
(一)研究目标
1、以三年为周期,深入研究对口高职毕业班的教学规律,形成较为系统而稳定的教学管理方案;
2、进行考纲和考点的对比研究,把握命题规律、题型和权重,形成《考试大纲对比分析报告》和系统的学科实施性教学方案;
3、进行命题技术研究,让教师掌握命题计划、命题细目表等科学的技术要领,形成命题管理制度;
4、进行教学过程管理研究,让教师掌握试卷批阅、试卷讲评课和试后满分等技术要领,形成有效的过程管理方式;
5、进行质量评价研究,让教师掌握运用细目表反向解读高考试卷和模拟试卷的技术要领,形成评价教学质量的基本模式;
6、进行激励制度的研究,把握对口高职专科、独立单招和本科的考试录取办法,形成以质量为中心的对口高职升学班奖惩方案,增强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升学班教师队伍。
(二)研究内容
1. 毕业班教学管理方案研究:将高考升学班管理纳入教学规程的研究范围;对教务科、教研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责任进行清晰的界定;对教学管理机构的工作规程进行梳理,形成重点教学技术支持文件和作业范式。
2.《考试大纲》对比分析研究:及时把握考试纲的变化;做好任课教师考纲解读的服务和引导工作;组织教学指导小组成员对解读报告进行审查和评议;形成学科考纲解读报告模板,逐年提升,形成特色。
3. 各学科实施性教学方案研究:探索不同层次学生、不同专业特点的教学质量监控和管理的差异,重点突出“双目标生”的研究策略;加大对毕业班教师的培训力度,在复习保障、复习阶段划分、复习方式选择、复习任务落实、应试管理等方面狠下功夫,形成对口高职升学班各学科实施性教学方案。
4. 命题技术研究:考纲最终以考点呈现,考点最终以考题出现;学生的高效复习,取决于教师对考点的熟练运用和对题型的把握;而试卷的质量,却往往取决于变式训练的效率。无论是章节测验、阶段评价,还是综合训练,命题在一定程度制约着学生的复习效果,需要教师从命题计划、命题细目表、命题方式、命题角度和题型等方面去认真研究,形成命题规范和命题文化。
5. 质量分析技术研究:一是,加强对质量分析报告的研究,运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定量的评价,运用双多向细目表中的构成要素进行定性的评价,还原教师复习的实际效果,为改进教学和检测复习效果提供依据;二是,加强对高考试卷的研究,反向运用双(多)项命题细目表,将历年高考试题进行分析,折射考点、考法、题型、分值的频度和权重,还原“命题人”的命题思路,为改进复习试题的选择提供依据;三是,加强学生个案研究,把学生单元(章节)、阶段与综合训练的应试水平结合起来,关注错误发生的原因,错误出现的频率,还原学生复习期间所达到的实际水平,为点对点、人对人复习策略的实现提供依据。
6. 教学过程管理研究:充分体现毕业班的管理特征,突出质量管理的重点,及时总结各学科教师在作业和试卷批阅上的做法和经验,通过组内交流和展示等手段,形成可以共享与借鉴的作业和试卷批改的模式;对试卷讲评课的技术要领进行培训,固化试卷讲评课教案的编写体例,最大限度地提升复习效率,形成试卷讲评课特色;认真分析复习期间的关键节点,运用现场观察、文本抽检、访谈交流、数理分析等研究手段,逐步规范毕业班教学管理的方式。
7. 激励制度研究:与各组考单位联系,获取独立单招的考试信息,与普通高考进行成绩的对比分析,确定本科、专科、独立单招的难度系数;对毕业班考生进行教考分离的评价,与近三年的学生成绩进行对比分析,设定学科和总分的基准线、目标线、提升线,并转化为本科上线人数、专科上线人数和单招上线人数,对应完成奖励和惩扣的实际金额。从2012年开始,三年内完成高考奖励方案的框架和模板。
(三)研究的意义
宏观上,普通高校职教师资和高职班对口招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内容,在实现中高职衔接和系统培养高层次、高素质技能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观上,中职对口升学给学校多元发展和学生对教育的选择提供了空间,高考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来正效益,获得学生和家长的认同。
微观上,通过对毕业班教学质量管理的研究,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引领教师专业成长。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和周期的逐渐延伸,可以以点带面,并形成学校教学管理的基本规范和运行模式。
四、课题的研究条件
1、已有基础:我校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基础条件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2011年以来,学校已经将中职升学的教学管理摆在了重要的位置,对毕业班管理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进,一些专项教研活动和管理措施付诸实践,并在2012年高考中初见成效。
2、能力保证:课题参研人员均有3年以上教学经验,熟悉教学工作和环节,能够完成各项研究任务,指导教师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截止目前,已有两届毕业班老师参与了选题阶段的实验工作。
3、时间保证:本课题与学校正常教学工作同步开展,是对教学工作的规范和深化,实施过程有充足时间保证。
4. 组织保证: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和教科室主任为副组长的课题管理领导小组;组建由分管副校长任组长、教务科长任副组长,升学班专职教务员、信息技术教师和毕业班教师、班主任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小组;以专业教研组为基本单位,分层分工落实各学科子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综上,本课题组织保障有力,研究人员阵容整齐,前期准备充分,研究条件优越。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广泛吸收和借鉴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实现教师观念、行为方式的转变与提升。
2、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研究的探索性和操作性,坚持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边总结,做到总结成果和推广运用相结合。
3、定性研究法。用文字记录和描述实施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管理的进程,把教案、试卷、作业中的问题和技能考核中错误操作等进行梳理,归类、归因分析,通过演绎和归纳呈现研究结果,反馈教师,调整复习指导策略。
4、定量研究法。运用实验、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研究过程中的各类数据进行收集、筛选和处理,通过收集资料和证据评估或验证预想的模型、假设或理论,在分析中判断质量“问题”,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估。
5、系统研究法。运用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化的规律性,并以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把定量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控制、管理和改进我们的教学工作。
6、经验总结法。收集毕业班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典型经验和个案,及时进行提炼、总结和推广,逐步形成教学管理的模式。
(二)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2年6月)
成立课题筹备组,调查了解学生和教师现状,清理中职对口升学管理制度;培训教师,组织学习;筛选问题,确定选题方案;9月开始,在2009级进行选题阶段的实验。
2、研究阶段:(2011年9月—2013年6月)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实施方案;正式申报开题;定期召开研讨会,请知名专家来校现场指导;对学生效果进行检测,对各类技术文件进行评估;阶段性小结。
3、总结阶段:(2013年9月—2014年6月)
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研究论文、研究个案;汇报课题研究成果,结题推广。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近三年各学科《考试大纲变化对比分析报告》
2、近三年升学班教学工作实施方案
3、命题管理制度
4、近三年学科教师命题细目表
5、试卷分析报告
6、升学班教学管理规程
7、近三年高考成绩分析表
8、近三年高考表彰和奖励文件
9、课题研究报告
10、成功个案集
七、课题的经费筹措与管理
学校保证在人才、经费、设备、资料、时间方面予以支持,并保证落实专项经费。
本着节约、高效、合理使用的原则,确定下列预算:
专家咨询费(含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结题鉴定等) :8000元;
小型研讨会务费: 5000元;
图书资料费:2000元;
外出学习、调查费(含差旅、劳务费等) :5000元;
版面费:5000元;
总计:25000元。
八、课题研究小组
课题顾问:赵武龙(中学高级教师)
课题组组长:吴小平(中学高级教师)
课题组副组长:肖继海(中学高级教师、课题常务负责人)
课题组成员:
魏元春(中学高级教师、教科室主任)
杨旻琳(中学一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
邓仕川(中学一级教师、教务处副主任)
韩旭东(中学一级教师)
张琬麟(中学一级教师)
2009、2010、2011、2012级毕业班任课教师、班主任